2025年房企债务到期将达5257亿元,化债策略聚焦生存与发展
# 房企债务重组新战略:应对气候变化与市场压力
## 2024年房企偿债战略的调整
根据记者吴抒颖的报道,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,许多房地产企业(房企)面临着严峻的债务危机。2024年,许多房企开始纷纷调整偿债战略,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偿债高峰期。随着融资渠道的关闭与销售规模的急剧下降,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已经到达临界点,其自我造血的能力也大幅下降。
## 房企债务削减势头明显
为了实现债务的削减,诸多房企开始采取不同的重组策略。例如,融创推出的境内债务重组计划中,债务削减比例超过50%。旭辉则规划将68.6亿的境外存量债务削减至少33亿。更有龙光拟削减超过70%的境外债务。这些举动表明,房企正在逐渐摆脱传统对债权人的依赖,更多关注自身的偿债能力与条件。
有消息指出,金科股份也积极推动破产重组,已与20余家金融投资人达成协议,累计募资18.72亿元,成功满足重组要求。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,房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迫切需要解决债务问题,保障公司生存。
## 保接楼:房企的首要任务
从当前实际情况看,脱险房企的首要任务是保接楼,确保楼盘能够交付。这一目标前提下,其他债务处理事项将被放在次要位置。预计到2025年,房企将再次面临偿债高峰期,如果市场基本面没有改善,房企的削债力度预计还会加大。
## 详细的债务削减方案
大多数房企的债务重组方案都包括大幅削减现金偿付的比例。例如,融创为155亿元的境内债务提供了四种选择:折价回购、债转股、以资产抵债和留债展期。具体而言,融创打算以不超过8亿元的现金,按面值15%的折价回购50亿元债务;或者债权人可选择将境内债券转为融创的境外股票收益权,预计能削减20-30亿元债务。
此外,融创计划通过设立信托,以某些地产及应收账款作为底层资产,将100元本金额的债券变更为35元的信托份额,预计可减少20-30亿元债务,而留债展期的方案则意味着债券成本降低至1%,最长展期可达9.5年。
尽管这些减债方案并不理想,但融创依然获得了相当多债权人的支持,目前已有10只境内债中的8只完成了展期。
## 市场环境与债务重组
当前的市场环境尚未回暖,房企的经营状况依然堪忧。债权人往往对房企提出的重组方案表示担忧,特别是境内债务。许多债权人在考虑是否接受重组时,关注的不再是重组方案的美好,而是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。
例如,旭辉控股在近期向境外债务和解委员会提出的新方案,致力于从约87.36%债权人那里正式签署重组支持合同,计划削减境外债务约33亿到40亿。
龙光也紧随其后,推出的境外债务重组计划展示了四种选择,计划削减债务超过70%,尽管其方案并没有引起债权人的热烈响应,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,这已是相对合理的选择。
## 企业存活与债务重组的辩证关系
房企发起债务重组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生存的机会。若无法恢复正常经营,即便是提出高比例的偿还计划也无济于事。有数据显示,2024年房企到期的债券总额达到4828亿元,而新发债券仅为2158亿元,这意味着许多房企将无法通过“借新还旧”来化解到期债务。
在此形势下,房企普遍采取“以时间换空间”的策略进行债务重组,期待未来市场回温,再通过资产出售等方式偿还债务。
## 2025年:面临更大压力
展望2025年,房企将面临更高的债务压力。根据克而瑞的数据,2025年的债务到期总额预计达到5257亿元,第三季度的偿债高峰期将达到1574亿元。在市场销售疲软、资产贬值的双重压力下,房企的运营及债务偿还的压力将持续增加。
多家房企在债务重组声明中也表示,房地产行业在2024年面临销售低迷和资产贬值的双重挑战,公司的运营和债务偿还压力正在加剧,因此重组计划旨在降低债务负担,恢复成本结构,促进内部损耗的正常运行,以释放资产的潜在价值。
## 投资者的态度:更加谨慎
可以看出,2025年,债权人对于房企的破产事宜已经变得更加冷静,他们更关注的是那些尚未推出重组方案的中大型房企,比如碧桂园、好兆业等。近期的研究报告指出,过去房企的境内债务重组方式相对简单,通常以局部或全部Public市场债券的展期为主。这一策略的实施,目的在于“以时间换空间”,待市场回暖后再通过房地产的销售回款来偿还被展期的债务。
## 结论
在当前环境下,房企债务重组成为了市场上的一大热点话题,如何在不确定的市场中生存下来,是房地产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。同时,市场的低迷状态以及高企的债务压力,也让这些房企的未来充满了未知数。能否成功重组,将是决定这些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。